本文含有个人情绪化内容,以及可能的矫情造作、莫名学科优越感等等。如需继续阅读点击解锁按钮。

>>>

回顾 2017

Life

今年过得相对去年比较单调,就不想写流水账了,想到什么写什么吧。

物理学习和研究

上半年选了量子力学2和统计物理,完成了核心课程;下半年选了量子场论和冷原子引论。量子力学2大部分是学过的内容,当然更深入和系统一些。统计物理本该是对我很有用的课程,无奈任课老师实在教得太烂,没有学到新的内容,甚至也没达到系统复习一遍本科统计物理内容的效果。本以为量子场论课会对我的研究有帮助,再一次无奈,因为教量子场论的教授是做高能理论的,他的量子场论课偏重于高能,而且异常数学化,我根本无法从中看到物理图像,数学形式异常复杂,索然无味,直到最后我也没彻底弄清楚重整化、1PI 这些内容,怕是这辈子也搞不清楚了。好在这课没有考试,交了四次作业,水水过去了。冷原子引论课我也没有好好上,一来大量内容是关于实验技术的,二来不少核心的东西老师没有深入讲,就把数学过程跳过去了。总之今年算是充分体会了“上课纯属浪费时间”的道理。

课程之外,从暑假开始尝试了好几次去读上田正仁所写的 Fundamentals and New Frontiers of Bose-Einstein Condensation,最后都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坚持下去,但是每一次重新从头开始看有感觉有了新的理解。12月初开始读 Decoherence and the Quantum-To-Classical Transition,仿佛打开新世界的大门,终于第一次感觉自己在理解“为什么宏观世界没有薛定谔的猫”这个问题上有了进展,不禁感慨这才是真正的物理,同时也纠正了对一些概念的错误理解。

自己研究也从今年年初正式开始起步。其实老师给我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双阱势模型,然而我终究还是缺乏经验,一开始迷失在数值模拟的海量数据中,完全看不到该往哪个方向努力。一直到四月初,导师突然对另一个问题感兴趣,于是搁置下双阱势问题,开始想那个问题。但是在那个问题上我更加是缺少经验和知识储备,期间五月份又回国,被很多事耽搁,最后导师把那个问题交给他新招的博后去做了。时间就到了六月初。因为我在双阱势问题上做了不少模拟计算,但并没有找到预期的现象,于是导师觉得可能这个课题可以结了,让我总结一下,并让我再试试解析。转机发生在此,我本想向做航天工程的一位同学请教频率叠加的计算方法,却突然在讨论中途开了窍,想到了一些很原始却有效的计算方法。于是势如破竹,很快就把解析结果找到了。但这之后又耽搁了,一方面我选了个凑学分的暑期课程,另一方面导师满世界参加会议去了。秋季学期开学后没多久,因为掌握了更多 Python 画图和动画的技术(主要是 matplotlib),我无意间又发现在双阱势问题里有 cat state 出现,这让我非常激动。九月十月基本都在想办法搞清楚 cat state 的来源。十一月初的时候,老师终于说这个课题可以结束了。

除此之外,还为了做组会报告去了解了 time crystal、dynamical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 等课题。但说实话这两个课题让我觉得很无聊。

回顾这一年的科研,觉得自己节奏还是太慢。首先被课程和其他事务占据了大量时间,自己也有拖延症,还有因为自己表达能力差,和导师的交流效率太低。

生活

未来的路

2017年还有件大事自然是成功和导师摊牌,表明了自己不一定会走学术道路的想法,并且得到了导师的理解和支持。然而在那之后我却并没有横下一条心来利用这相对完好的环境去转 CS,想法持续摇摆不定,甚至在下半年一度想物理学术走到底,但同时我还是去计算机系选了研究生的算法课程并侥幸拿到了A+。不禁感叹自己还是贪婪:在觉得自己会被温水煮青蛙的时候整天想的是祈求上天给我一个转 CS 的渠道;在得到渠道后却又想着还是做科研 apply for professor 才能实现人生价值。

大概正如我摊牌是导师和我说的一样,现在对于我来说思考三四年后甚至一生的计划还是太早了,专心科研、好好掌握技能才是第一要务。

回想16年末的自己,似乎又感觉现在自己这个状态正是16年所渴求的。希望18年能快点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,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,做出一些自己满意的成果,学到一些新的技术。